─「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孔子從其孤兒寡母與從諸聖王所營造的父母境界,諸財施、法施、無畏施,即其解放之德,使得家園免於恐懼、免於匱乏。深深體會出說不盡,用不竭的仁德。
基於仁德,孔子講「孝悌」,講「忠恕之道」,講「為政之道」,務使父母境界,永固家園,並推及鄉里、邦國乃至全天下。
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性,見諸父母境界。故而,周天下諸殖民地,如孔子所處的魯國,如孔子的故國宋、衛國(殷商舊畿),得因父母境界的普及,再次得到解放。堯舜文、武周公的解放之德,亦再次普及周天下。
解放之德,不異王道,不離父母境界,皆仁道也,旨在保障每個人的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等權利。
父母對於子女的無條件性財施、法施、無畏施,乃天性使然。仁德亦天性使然,且不受限。兩者皆屬天賦且不可剝奪。
「We hold these Truths f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including All Wo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I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美國人宣布獨立,追尋"May flower Compact, November 11, 1620",重拾諸先人在上帝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所營造的父母境界。為了排除諸障礙,用槍桿子建國。使用武力,脫離大英帝國的殖民隷屬。終於獲得解放。
解放後,美國據於獨立宣言,用憲法不用槍桿子,建立政府或政權,施行解放之德,保障所有人的自然權利,使得美國人得以營造其父母境界,免於恐懼,免於匱乏。
王道排除不仁,用以恢復仁道,不離仁道。
故而,孔子說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仁德,使人得以分辨善與惡。
存仁德、立於仁道,始有忠恕之道。故謂:「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中庸第十三章)
故而,基於仁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得遠離身三惡行、口四惡行及意三惡行。行十善,修身、齊家,父母境界恆在。
是故,孔子說道:「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矣其為政。」(論語‧為政)解放之德,常在父母境界。
孔子有否「善惡行」的分辨與認知?何庸置疑。惟,孔子有否「善惡行果報」的認知?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仗勢欺人,趨炎附勢,刑不上大夫?官官相護?乃至政治分贜。皆難逃自然報應!
因此,孔子知見「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正見第三項目)
孔子知見「世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此世彼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正見第四項目)?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