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之德」是什麼?─
無畏施、施無畏(Abhayapradána)
無畏施,Abhayapradána, ”the beatowing of confidence by every true Buddist, i. e., that none may fear him.” 三施之一,一切眾生皆畏死,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使眾生無所畏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古以來,所有人都怕死,畏懼死亡、被殺害被傷害。我、你、她、他,我們何嘗例外!
因此,自己本身畏懼死亡、被殺害、被傷害,反躬自省,推己及人,豈能心存加害他人的念頭,令人產生畏懼,甚至作出加害他人的行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賴與安全感,完全不存在,「解放之德」何在?
自己本身不存有加害他人的心意,當然,不作出加害他人行為。故而,他人對本人不存有畏懼、惶恐的心理,信賴、安全感因之產生,謂之無畏施、施無畏(Abhayapradána)。
因此之故,佛教徒戒殺生,持不殺戒。
依此類推,
自己本身擔心、害怕家園、土地、財物,被掠奪、侵占、盜偷、竊取,推己及人,當然,我、我們不作掠奪、侵占、盜偷、竊取他人家園、土地、財物的行為,而且,心理上不存有此等盜偷妄念。
自己擔心、害怕、畏懼,自己、家人、親友,被性侵、被侵犯性自主、家庭被妨害、破壞。因此,不作邪惡、淫穢行為,俾免性侵他人、侵犯他人性自主、妨害、破壞他人家庭。當然,心理不存有此等淫穢妄念、邪思。
自己憎惡被人欺詐、誑騙,因此,不心存訛詐,言必真實,不欺不誑他人。
佛陀要求其弟子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諸戒,使得他人對其不生畏懼,進而產生信賴與安全感,堪稱無畏施、施無畏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具體表現解放之德。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2.10.14
附記:
佛陀要求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弟子守不淫戒,仍允許「正淫」。故稱此不淫戒為不邪淫戒。惟,佛陀要求其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等)守不淫戒,没有正淫、不邪淫的空間,故而,雙修、喜樂大定,一旦觸及淫事,即犯不淫戒,得不可悔罪,即時還俗,否則,即是「賊住」,業報更難承擔。
Alex Pan TheWalker
2012.1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