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八)-6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所以,孔子不說見過佛陀。

    孔子從未見過周公(包括其畫像)

    然而,孔子想起周公,就夢見周公。孔子不說:「不知仲尼之夢為周公與,周公之夢為仲尼與?」〈參考莊子齊物論〉不覺得「神」?久而久之,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覺得「怪」。及至發現有點「神怪」,探求其所以然。經年累月,得不到原因所在。致而心神有點錯「亂」,仍不捨其探求原因的意志,終於發現「力」不從心。

  「怪力亂神」令孔子累衰?

    嘆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同上)

    從未見過周公,竟說「不復夢見周公」。從未見過鳯鳥,也說「鳯鳥不至」。從未見過河圖,亦說「河不出圖」。(參考論語‧子罕)

    子不語:怪、力、亂、神?

    見過佛陀,夢見佛陀。就是絶口不提。因為事涉怪、力、亂、神?!

    出家人,剃除鬚髮。按時剃除乾淨臉上鬍髭,頭面鬢髮,心中存有父母?

    佛陀竟然當面跟孔子說:「有此世,有彼世,有父有母。」

    孔子最忌諱「被髮左衽」,佛陀竟然光著頭、露出肩膀。修養到家到父母境界?只能「不予置評」。

    故而,孔子不提見過佛陀。維持其不語怪力亂神的自然神論基調。而且,更堅定其「唯一上天」的信念。不改其「天命」,追求個人目的自主。

    莊子致力於齊物,進而齊文化、文明。而且,衣破補了又補,鞋穿洞,綁了再綁,其頭陀行風格勝於大迦葉尊者。就是不被髮左衽,或乾脆鬚髮全剃!(參考莊子‧山木)

    因此,孔子不提,莊子也保持沈默。

    佛陀呢?不作任何表示?

    佛陀決定入滅(大般涅槃),回到本生處,步入拘尸城末羅雙樹間,交待阿難:「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牀座,使頭南首,面向北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長阿含卷三、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二)

    佛陀以實際行動,充分表達:見過孔子、莊子。尤其孔子是預設的佛教徒,如同柏拉圖(Plato)是預設的基督徒。孔子是傑出的菩薩道行者,莊子也不例外。

    「不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孔子不知不見宇宙人生真相,不知不見輪迴、出輪迴的原因、結果。釣魚、射雁殺生,豪飲不持不飲酒戒,如何有「正見」?

    佛陀一廂情願,寄望於孔子,開展佛教於邊地以北?

    孔子名丘、字仲尼,已具足正見諸項目。更足以看出孔子母親所營造的父母境界,係以正見為基礎,並流布解放之德。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27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八)-5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佛陀和佛陀的阿羅漢弟子皆有神通。莊子呢?安排孔子與盜跖的見面,聖人VS大盜,要不是有點神通,孔子能免於命難?惟,孔子逃過盜跖的魔掌,仍難免於恐懼,餘悸猶在!

    既然,莊子有心拓展孔子的未知領域,成為無可挑戰的聖人。那麼,莊子應該進一步安排鴦掘魔羅和孔子的見面。鴦掘魔羅是指鬘大盜,名氣超越盜跖,而且,鴦掘魔羅可以告訴孔子,如何被佛陀感化,如何「放下屠刀」,立地成阿羅漢,鴦魔可以增益孔子之所不能!

    或者,釜底抽薪,安排佛陀和孔子的論戰!

    孔子四十而不惑,貨真價實?五十而知天命,天曉得嗎?

    佛陀與孔子的論戰,The Buddha VS The Saint

    莊子不動心?

    莊子就是做不到!人都未出世,如何動心,簡直痴人說夢!

    能這麼肯定?莊子不可能安排佛陀與孔子的論戰?

    其實,安排佛陀與孔子的超越世紀大論戰,易如反掌,莊子只稍動念!

    自古以來,莊子所化的那隻「胡蝶」,飛翔於三界,經常往來佛陀與孔子之間,傳遞「春天來到」的信息。

    我們可以篤定,佛陀與孔子皆非那隻「胡蝶」所化。但是,你或我們能否定,莊子不是那隻「胡蝶」所化?莊子不是胡蝶的夢中物?(參考莊子齊物論)

    回到真實世界,莊子晩於佛陀、孔子一個世紀半出生。但是,假定莊子又作胡蝶夢,不,真正動念,即使莊子根本就没神通,佛陀仍會應念,坐於靈鷲山或祇樹給孤獨園,讓莊子見到,佛陀與孔子論戰,七天七夜,七年乃至七世,究竟神通境界不可思議。(參考維摩詰所說經)

    其實何用神通?人的虛擬情境如小說(Fiction),更不可思議!

    或許,佛陀和孔子已見過面。因為,佛陀與孔子有其共同境界─父母境界,且共同營造普世的父母境界!

    見或未見面?有點撲朔迷離?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27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八)-4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孔子所處時代,整個華夏文化,不談輪迴。故而,孔母、孔子没有輪迴、轉世、眾生等觀念。否則,釣魚、射雁,孔子不會自許「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而且,應該特別聲明:四十或五十以後,就不拿釣竿、不再射箭。否則,不惑或天命,無以擴大解釋。

    釣魚、射雁等殺生行為,還講什麼格調或生生之德?

   「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準此,「細漢釣魚、射雁殺生,大漢殺人放火兼刧財」?

    柳下跖細漢時候,偷挽瓠、釣魚、網魚、射雁、射鵰。大漢,打家劫舍。甚至以「盜亦有道」,糾集志同道合九千,毁村滅城,劫財奪命,挖出心肝,下酒烹食。(見莊子‧盜跖)

    柳下跖成為大盜後,稱「盜跖」而驚世!

    莊子認為聖人有其天命,教化大盜。雖然,盜跖認為,他所以成為大盜,已拜聖人教化之賜。莊子勉強安排孔子和盜跖的相遇。(同上)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莊子不解聖人之道,老子或孔子,與盜亦有道,聖、勇、義、知、仁(見莊子‧胠篋),截然有別。

    孔子之道,不離父母境界。老子之道,回歸原始父母境界,亦不離父母境界。皆使人免於恐懼、免於匱乏,獲得解放。而,盜亦有道,盜跖之道,摧毁父母境界,無論現在或原始,無端製造恐懼與匱乏。能解放什麼?

    或許莊子曾夢見佛陀教化殺人魔鴦掘魔羅。鴦掘魔羅劫財又殺人。取下人指,以指為鬘,串成珠鬘。若串千指,即可成道?(見增一阿含卷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第五經)

    佛陀勝於孔子?

    莊子應安排佛陀與孔子的見面!

    孔子豪飲、殺生,何以營造父母境界?

    又華夏文化自始欠缺輪迴、轉世、眾生觀念,孔母顏氏何能引導孔子,成就正見?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20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八)-3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天上飛的野雁,水中的游魚,都是上天賜給人類的,使人類得以免於匱乏,是上天的解放之德?

    地上爬的野兔、野雞、野鴨,長出的野菜、野果,也在解放的範圍?

    棚架掛著滿滿的瓠仔,在解放之列?

    有一天,孔子帶回一個大瓠仔。

    「媽,我回來了!」

     顏氏不待孔子說明。

    「把瓠仔還給人家,好好跟人家道歉。」

    孔子歸返大瓠仔。

    顏氏坐在織布機前面,手拿著杼子。

    說道:「今天大家不用吃飯。」

    又繼續說道:

    「我們家門前那一排桑樹,小朋友爬上、爬下,把桑葚都採光,枝葉掉落滿地,你不心痛?」

    「不會。」

    「我們家後面的蘋果樹,每年果實纍纍,小朋友不等蘋果長熟,拿起石子,就是丟,滿地都是青澀的蘋果,你不心痛?」

    「有點。」

    「你挽人家的瓠仔,人家會不心痛?」

    「嬸嬸是有點心痛,交待,下去要先告知。」

    「還有下次?」

    「不,絶對没有下次。」

    顏氏正容:固然,待人以寬,律己以嚴。

    「做事,先問問自己,對或錯,就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氏恢復和顏悅色。孔子回到桌子,埋首看書。內心一片解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生奉行不渝。

    「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

    父母財施、法施、無畏施,建構父母境界,以十善行根除子女十惡行的種子。

    惟十善行以正見為首,顏氏如何引導孔子的正見?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20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八)-2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釣而不綱」(論語‧述而)

    每次孔子拿起釣竿,準備出門釣魚。母親顏氏總會交給他飯糰和魚餌。並告訴他,不用網捕、撈魚。不是因為涉水危險,而是,網魚,大、小、幼魚和魚卵,一網撈上,慢慢,魚源斷絶。村民再也釣不到魚,又,買不起豬肉。缺乏肉類,没體力工作,生活難免虞於匱乏。

    竭澤而漁,違反生生不息的天道。帶來社群生活陷於匱乏的絶境。

    顏氏特別交待叮嚀,釣魚要用魚餌,魚才會上勾。

    顏氏深怕孔子效法姜太公,釣魚不用餌。

    獨坐在河岸上,玩起平常擺設的祭器,想像諸天大神皆來受饗,念念有詞,撒豆成兵,立志「復國」!

    孔子可有殷商王室的血統。

    孔子注視魚標的浮沈,魚兒成群圍繞,游來游去,悠哉悠哉。哦,水中、不,整條河流不就是魚兒的家?父母的境界,不虞恐懼、不虞匱乏。

    然而,為了貪食魚餌,自動上勾,成為人的桌上佳餚。

    母子享受新鮮美味。顏氏不忘提醒,不能「貪」,安於「貧」,才是正道。鼓勵孔子,學習聖王之道,榮耀殷商祖先。

    孔子在十五歲,下定決心,學習聖王、聖人之道。

    「士志於道,而恥於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弋不射宿」(論語‧述而)

    顏氏只允孔子射飛鳥、野雁。而且,飛來飛去,忙著築巢的鳥,更不能射。它們正準備繁殖下一代。斷人後代、斷魚後代、斷鳥後代,皆有違天道。天有好生之德。

    顏氏更進一步解說,村裡的樹林,夜間鳥不來宿,白天鳥不築巢。就表示這個村落不安寧,是不祥之兆,村民何能免於恐懼?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提示不虞恐懼、不虞匱乏,表徵「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生生不息之道,孔子母親這樣教誨,老天何用多說?!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13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八)-1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太宰,你可知道?我年少時,生活在貧賤環境,做過許多富貴子弟從不碰的,奴婢下人做的粗重雜事。而且,得心應手,樣樣皆通。

    孔子三歲喪父,母親顏氏帶著他,離開孔家,孤兒寡母移居曲阜,生活艱辛,自力營生。

    所以,從小開始,孔子和母親共同營造父母境界,免於匱乏並免於恐懼。

    年少的孔子,能做什麼?趕蒼蠅、拍蚊子?打掃屋內外?

    以我個人為例,小學前一年到小學畢業,我天天頂著一盤豆腐,迎著上學的哥哥、姊姊,送到市場點心攤,來回一趟一公里半。

    小學四年級,父親帶著剛畢業的姊姊,到高雄苓雅市場做豆腐,家裡照常做豆腐,大姨媽磨豆腐。我一放學,接著推磨,有時用力過猛,推把鬆手,回返的推把就碰在額頭,一年後碰鼻樑。

    孔子成人後高我30公分,身長同於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林肯成長於邊疆,砍樹劈柴家常便飯,所以,孔子什麼時候可以幫家事,比照我。孔子工作負荷量可以比照林肯總統。

    故而,從小開始,任何粗重、雜碎的事,凡是能減輕母親的家務,如打掃屋內外,拾落葉、撿樹枝,砍樹、劈柴,起火、燒飯,倒茶、添飯。凡是能幫助家計,農忙打雜、看牛、看羊。孔子做得高高興興,尤其,孔子是家裡唯一男人、免於恐懼、免於匱乏,乃其不可推卸責任。

    而且,為了孝敬母親,讓母親吃頓美食,孔子從小就釣魚、打獵!?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13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八)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欲界諸天天女,不受孕,故而,不生子產女。

    欲界諸天天子、天女初生,自然化現,坐在天王或天主的膝上。彼天王或天主即說:此是我子或此是我女。

    四天王天的初生子女,如同人間一、二歲嬰孩。忉利天似二、三歲乃至他化自在天似六、七歲人間孩童。

    天子、天女初生不久,覺得飢、渴,即時,依其上、中、下福報,出現白色、青色、赤色不等的百味自然淨食、自然甘露漿。食、飲畢,身體長大如一般天人。四大王天人身高75丈乃至他化自在天天人身高2400丈。然後,沐浴。出浴,到香樹取眾香塗身,到劫貝樹取衣裳著身,到莊嚴樹、鬘樹取各種飾品,打扮稱心如意。取寶器、取自然果,或喝或食。取天樂器,吹彈自如。爾後,走向園林,眾多天女敲樂弦歌笑迎,成羣婇女侍從作樂。(見長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

    欲界諸天天子、天女,甫一出生,即不虞恐懼、不虞匱乏,且極盡色、聲、香、味、細滑五欲樂的享受。

    這是父母境界?或是解放境界?解放情慾!

    他們什麼時候會想到,該叫爹、娘或爺爺、奶奶?他們根本就忘了,「他們怎會來到天上?」忘了曾在人間行十善,死後生天上!

    尤其,更忘了回到人間,鼓勵子、女或親朋好友,「行十善,得以生天!」

    大婆羅門弊宿就以上述問題,質問童真(鳩摩羅)迦葉尊者,質疑有善、惡行果報。(見長阿含卷七、弊宿經,中阿含第71經王相應品蜱肆經)

    我們的長輩,父母、祖父母、祖先,在世時,財施、法施、無畏施,行十善,營造父母境界。爾後辭世,一一生天。

    我們按時祭拜甚至請高明法師超度,表達孝敬乃至永遠追念。

    我們的先人無動於衷?不作回應?

    我們期待祖先回來受饗、享受祭品?我們期待先人見證「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

    寧重拾佛陀乃至孔子為我們所營造的父母境界!

    尤其,孔子,孤兒、寡母共同營造父母境界,彌足珍貴!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06


火車勾甘蔗(結論‧XⅣ)God bless “The People on Taiwan”!(八十七)


─「解放之德」是什麼?─

    營造不虞恐懼、匱乏的父母境界

    無色界無形質,其父母境界乃「大覺」?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楞嚴經卷六)

    「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楞嚴經卷九)

    無色界依識食而存。

    是解放或解脫?

    色界無女性。

    色界初禪天大梵天王自稱娑婆世界主、眾生父母。

    「我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眾生父母。」

    梵天王一再重述然答非所問,回答佛陀弟子阿室己的一再提問:「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見長阿含卷十六、堅固經)

    梵天王想要「兒子」,二禪光音天天人,福盡命盡,化生其前,形貌一如梵天王,童子身、頭上五髻,稱梵天王為「父親」。然後,各走各的。

    色界「依思食而存」。不用哺乳、進食、飲漿、不學走路,飛行自在,隨意生身,不用裝飾。(見長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緣品)

    色界諸天不虞恐懼、匱乏。此為父母境界?哦,勿寧是解放境界!解脫家累!究竟梵行無侶!

    大梵天王慈悲喜捨,無量財施、法施、無畏施,澤被天下萬民、萬物,乃人間「父母之德」的總源頭。

    人間至尊轉輪聖王,成就十善業,財施、法施、無畏施,營造普世父母境界。輪王一旦白髮出現,即捨王位,出家修慈悲喜捨四梵室或堂,願求往生梵天,重溫父母之徳。

    佛陀在父母境界成就解脫之德,亦以四無量心轉法輪,度眾生出離老病死苦海,仍不拾父母境界,無論世、出世間。

    無色界有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天。

    色界分四禪共十八天。

    初禪有梵眾、梵輔、大梵等天。

    二禪有少光、極光、光音等天。

    三禪有少淨、極淨、遍淨等天。

    四禪有福愛、福生、廣果(果實)、無想等天,及無熱、無煩、善現、善見及色究竟(阿迦尼吒)等五天。此五天稱首陀會天,乃三果阿那含聖人淨居處,故稱淨居天。阿那含稱「不來」,故而,又稱五不還天。

    以上無色界色界亦為禪定境界。色界四禪是定,無色界四定亦是定,共八定,通稱四禪八定。

    成就四禪八定可開發神通。惟,若無苦、集、滅、道四聖諦思惟,不得漏盡通(或智明),即心解脫、慧解脫,僅有五通,稱五通仙人。

    故而,佛陀說道:

    「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通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第一義。」(見增一阿含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第四經)

    諸度老病死苦海之智慧成就者,捨舟上岸,開發三明六通,重返此岸。立梵行於世間,能不發四無量心,財施、法施、無畏施,鞏固出家人的自洲法洲及在家眾的父母境界,行菩薩道夫?

    菩薩道是種回饋,答謝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諸天的護持佛法。尤其,天以人為善處,諸天發願來生做人,父母境界危脆,又,好男好女出家去,十善行焉能存在?

此亦是菩薩報佛恩。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06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感言和敢言 (六)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佛陀入滅迄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佛法從正法五百年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進入末法時期(一萬年)。現今佛法已處於末法時期,應無疑義。

隨著末法時期的來臨,學界把彌勒 (Maitreya)菩薩和阿夷哆(Ajita)尊者混同。阿夷哆是彌勒菩薩的名字( Last name) 。將來 「佛教新紀元」開展,阿夷哆尊者先行下生當轉輪聖王儴佉(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先行。儴佉輪王平治天下八萬年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稱彌勒佛,是彌勒菩薩的本尊。都轉法輪。頗有道理?

而,民間信仰更分不清楚佛和轉輪聖王(或明王)的區別,不都是轉法輪嗎? 尤其, 轉輪聖王,不轉法輪,如何稱轉輪聖王?

彌勒菩薩和阿夷哆尊者,都是神聖和救世的。當然,沒有不同於救世主(Messiah)!

佛、明王、救世主都是慈悲,慈悲就是博愛。能不聞聲救苦,隨傳隨到?


彌勒佛能不感召在先,派出先遣部隊?

人掌控萬物,也幾乎操控一切。更擅長矛盾律,佛、菩薩、上帝和神明,如何免於兩難論式 ( dilemma )?

世智聰辯的有識之士,不應自陷於先驗的矛盾律。一方面訴求個人的目的自主 ( Autonomy of Purpose),另一方面,又要他人做為完成其個人目的的工具。佛、菩薩、上帝和諸方神明,不免於受人支配嗎?

書呆子基於信仰,雖然不置疑 : 人壽能否達到八萬歲,或阿難尊者傳達有誤。但是,堅信末法時期,沒有佛、或辟支佛出世。至於,救世主 (Messiah)是否出世? 其詮釋權在猶太教 (Judaism),或天主教 ( Catholicism),或基督教 ( Christianity) ,誠非佛教徒所能置喙。

上世紀,泰國有位頭陀行的出家人,早期抱者成辟支佛的信心,堅持頭陀行。後來,世無二佛 ( 見增一卷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第一經)念頭呈現,理解佛法正、像、未,既無佛出世,亦無辟支佛出世,除非法滅。因此,放棄成辟支佛的信念,不捨頭陀行,依於八正道,走向阿羅漢道。成就一代高僧行誼,稱阿迦曼尊者。

尊者獅子吼,天人同讚!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01



感言和敢言 (五)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說不走就不走 ! 唉? 走不動?」

「先生,不要學阿修羅,老是對佛陀生疑,認為佛陀跟阿修羅只講四諦,跟諸天講五諦。」( 見增一卷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四之二、 第三經)

「疑佛、 疑法、 疑僧、 疑戒,不得四不壞淨,無從入佛知見。 四聖諦稱法輪,是如來慧,不得四聖諦,沒有慧根,如何成佛?」

「先生,想知道佛陀如何轉法輪?」

「說來聽聽,作個比較。 看誰光說不練? 又,練了能產生什麼效果?」

「先生,佛陀最初在鹿野苑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建立佛法僧,開展佛教紀元。 所謂法或佛法,就是四聖諦。 四聖諦即法輪,佛陀講解四聖諦,開展佛法,就是轉法輪,佛陀從度五比丘初轉法輪,佛法流行三界,不因佛陀入滅,不因佛法有正、像、未,而停止流行,故稱法輪常轉。」

「先生,佛陀如何度五比丘? 就是三轉十二行苦集滅道四聖諦。 佛陀如是初轉法輪,五比丘知、解、斷、證、修後,本所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皆成阿羅漢。」

「哦? 什麼是三轉十二行四聖諦?法輪用說的?不用練?能成什麼功?」

「第一轉,佛陀諭知五比丘,當知有八苦,簡而言之,就是五陰(蘊)熾盛苦。 苦的原因(集),也應知,喜貪搏食、觸食 、思食 、識食(四食) ,長養五陰身,蘊藏貪瞋癡,苦生苦滅,何曾斷絕。 苦的原因斷除,貪、瞋、癡永盡,苦狀消滅(滅諦) ,也應知。 八正道斷除苦因,八苦、五陰熾盛苦完全消除,也應知。

五比丘聞後,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初果須陀洹。

第二轉,苦狀已知,當深入理解。 苦因已知,當求斷除。 已知苦因斷除,當求證苦狀的消除乃至貪瞋癡永盡。 已知八正道可斷除苦因、苦狀,當修習以迄貪瞋癡永盡。

第三轉,苦諦已知已解當出離。 集諦已知已斷當出離,滅諦已知已證當出離,道諦已知已修當出離。

所謂出, 出離,即解脫,度老病死苦海,究竟苦邊,到達彼岸,因此,捨舟上岸,才是真正解脫,登彼岸後,開發三明六通,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 故說: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成阿羅漢。」

(以上參考增一卷十四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第五經,雜阿含第379經,第383經第385~390經)

「哦,我昏倒了,這不是法輪功!」

「是的,這不是法輪功。 是度老病死苦海之法輪。」

「四聖諦這法輪,唯有佛陀能轉。 此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轉 (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 。 也無能阻擋佛陀(過現未)轉法輪。」 (參考增一卷十四、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第五經,雜阿含第三七九經)

「佛陀一旦轉動法輪,此法輪常轉,正、像、未法期間,從不停滯,直到法滅。

彌勒佛出世,亦轉此法輪(苦、集、滅、道四聖諦) ,開展佛教新紀元」

法輪常轉,勿庸代勞,無可取代,故說。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