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佛陀降伏指鬘大盜,將其度化成阿羅漢,獲得漏盡、宿命、天眼、天耳、他心及神足等六通,大盜如虎添翼,如毒蛇成巨龍,更能為所欲為。佛陀如此作為,不止是助紂為虐,無異是助盜成魔王。但是,鴦掘魔羅從此不再重操舊業,惟,盡形壽恪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參考增一卷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第六經)
曾經滄海難為水?
不,鴦掘魔羅自從受到佛陀的感化後,深切認知「每個人乃至眾生都是道德主體」。故而,確實分辨善、惡行或業(Samskara
or Karma),承擔本身所有行為的責任與後果(Karma-Reward),並據此「道德主體」的認知,作苦、集、滅、道思惟,說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自證不受後有」。
任何人(無分男、女、老、少)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孔子稱之為「士」。士志於道,若能以「仁」為善、惡的衡準,行於忠恕之道,勇於承擔本身行為所有責任和後果,擇善固執以完成其天命
,孔子稱之為「君子」。
「君子」比「君王」可貴。「君王」憑藉出身(by birth),「君子」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以行為(deeds)的合乎仁道,展現其尊貴。
成為「君子」,就是孔門弟子的「天命」。故謂君子畏天命(見論語季氏),「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也」(見論語堯曰)。基此,「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見論語里仁),不可須臾離仁,「故君子慎其獨也」(見中庸第一章)。
達德(知、仁、勇)的君子,效法堯帝而法天,「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見論語泰伯),成就志業,取法舜帝,「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見論語為政)。故而,無為而治,尊重所有人皆是道德主體,亦是權利主體,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
君子行仁達德,也就是「行自境界,從父所得」的實踐。
讀書人知書達禮,以興仁為志業,惟「謀道不謀食」,若「道不同,不相為謀」,知所進退,稱君子儒,恆守父母境界。
另類讀書人亦知書達禮,以仕途晉祿為志業,「謀食不謀道」,以「利」為進退,同流合污,不知其父母境界存乎?
孔子以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作為道德原理,如是啟發理性。孟子讚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見孟子公孫丑上)
孔子超越老子、莊子乎?但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權利主體」,乃至「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始有解放之德
, 如是啓發理性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