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7)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7)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7)
佛告比丘 : 「 諦聽,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若聞色是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註1)
佛告比丘 : 「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法師。如是,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法師。」(註2)
佛告比丘 : 「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比丘: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說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註3)
佛告比丘 :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於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如是,於受想行識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註4)
這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陰皆空的真諦所在。
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陰皆空,得度一切苦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菩薩仍不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之常恆不滅法知見 ?
佛告諸比丘 :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註5)
五受陰不異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
觀自在菩薩能不聽聞 ?
註解
註1 :
見雜阿含經第25經。
註2 :
見雜阿含經第26經。
註3 :
見雜阿含經第28經。
註4 :
見雜阿含經第29經。
註5 :
見雜阿含經第13經、第14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6)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6)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6)
須菩提回答佛 :「如是如是,眾生以我、我所往來生死。」
佛乃謂 :「須菩提 ! 如是名為有垢,隨眾生所受所著故。是中實無有垢,亦無有受垢者。須菩提 ! 若不受一切法,則無我、無我所,是名淨。是中實無有淨,亦無有受淨者。菩薩如是行,名為行般若波羅蜜。」(註1)
五陰皆空,不受一切法,則無我、無我所,愛盡離欲,滅盡五陰,不受後有,不往來生死 !
如是空、涅槃,而非五陰、非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乃至不增不減 !
至於,色受想行識”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或色受想行識”諸法”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亦是不可得。空、涅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色受想行識”諸法”並非其材質(material)。
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諸法不捨離 ?
或於色受想行識五受陰諸法不捨離 ?
註解
註1 :
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深心求菩提品第二十。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5)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5)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5)
馬師(阿濕波誓)回答薩遮尼揵子,曰:「梵志,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如是智者之所學也。痛想行識無常。此五盛陰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卿欲知者,我師教誡,其義如是。」(註1)
所以,五陰皆空之空,依佛之教誡: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空者,無我,不異我,不相在。
無我,不異我,不相在。即,無我、無我所之謂。
故謂,五陰皆空即五陰無我、無我所。
如是,五陰皆空即五陰無我、無我所,是故,空中無我、無我所。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無我、無我所。
如是,照見五陰皆空,如實知見五陰法住法空,無我、無我所,得無間等智,明生。
五陰,空、無我、無我所,不可得。
「此五盛陰無常、苦、空、無我、非有,多諸苦惱,不可療治,恆在臭處,不可久保,悉觀無有我。今日觀察此法,便為見如來已。」(註2)
是故,於色、於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註3)
是故,於色、於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於色、於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漢慧解脫。(註4)
而且,唯有愛盡、離欲,滅盡五陰,五陰不再生起,始得空、得涅槃。
是故,莫貪諸法空相,謂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觀自在菩薩不以為然 ?
註解
註1 :
見增一阿含經卷30六重品第37之2第5經、雜阿含經第110經。
註2 :
見增一阿含經卷24善聚品第32第6經。
註3 :
見雜阿含經第75經。
註4 :
見雜阿含經第684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4)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4)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4)
假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空不異色、受、想、行、識。
如是,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怎麼能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
又是觀自在菩薩並行禪定波羅蜜,其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使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
五陰皆空 :
空,無我、無我所 ; 五陰,亦無我、無我所。
因為,空與五陰皆是無我、無我所
所以,色、受、想、行、識五陰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陰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 ?
一是正數,二、三、四、五、六亦是正數。
因為,一與二、三、四、五、六皆是正數,所以,一不異二、三、四、五、六,二、三、四、五、六不異一。一即是二、三、四、五、六,二、三、四、五、六即是一!
又,女士是人,男士也是人。
所以,女士不異男士,男士不異女士。女士即是男士,男士即是女士。
不分別 ! 不著相 !
很吊詭
!!!!
唯,五陰皆空的真正義何在 ?
又,空,不異、即色受想行識。
怎能冒出來,
空中無色,(空中)無受、想、行、識 ?
“是故”,又,從何而來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3)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3)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3)
佛告諸天子 : 「諸法以空為相,以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依為相。」(註1)
故說
: 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或”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天子言 : 「如來說是諸相如空無所依,如是諸相一切世間天人所不能壞,………世尊,是諸相不在色數,不在受想行數,是諸相非人、非非人所作。」(註2)
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患。(註3)
又,色、受、想、行、識是生滅法。(註4)
又,色、受、想、行、識是壞法。(註5)
諸法以空為相,不在色數,不在受想行數,非無常、苦、變易法,不是患法,是不壞法。
故而,不能說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但說
: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異幻,幻即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幻。
佛告諸比丘 : 「譬如幻師、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兵步兵,有智有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所以者何 ? 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麄、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 以識無堅實故。」
色、受、想、行亦如是諦觀思惟分別,以無堅實故。(註6)
故而,佛與佛之多聞賢聖弟子不說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註解
註1 :
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相無相品第十三。
註2 :
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相無相品第十三。
註3 :
見雜阿含經第41經、第42經、第58經、第59經。
註4 :
見雜阿含經第49經。
註5 : 見雜阿含經第51經。
註6 : 見雜阿含經第265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2)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2)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2)
又謂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色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受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想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行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識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因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錯亂 !
須菩提語舍利弗(子) : 舍利弗 ! 若善男子善女人分別色、空即名為著,分別受想行識、空即名為著,分別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即名為著,初發心菩薩得若干福德即名為著。(註1)
觀自在菩薩不會做這種分別。
須菩提白佛 :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不異幻,幻即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幻。(註2)
是故,既然認定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說 : 空中無色。又說 : 空中無受想行識。
又,空與幻如何劃等號 ?
這是大錯亂 !
註解
註1 :
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歎淨品第九。
註2 :
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初品第一,比較雜阿含經第265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1)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1)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1)
尊者舍利弗(子)入王舍城乞食,於路邊見一大枯樹,即於樹下敷座具,歛身正坐,語諸比丘 : 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 ? 謂此枯樹中有地界。(註1)
般若波羅蜜多具足六波羅蜜,當然具禪定波羅蜜,深具禪思神通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應深具禪定波羅蜜,且具禪思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無常、苦、變易、生滅、衰壞之五陰色、受、想、行、識成空,即時為空。所以者何 ? 謂此五陰中有空,亦即,五陰諸法法住法空。
如是,不待菩薩愛盡、離欲、滅盡、自致涅槃,此五陰,色、受、想、行、識,即時為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並行禪定波羅蜜,其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觀五陰成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如是究竟涅槃乎
?
若然,不違不壞色故觀色無常 ? 不違不壞受想行識故觀識無常 ?
如來佛世尊言 : 諸比丘說言,色是無常,若如是求,是為是為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是無常,若如是求,是為是為行般若波羅蜜。憍尸迦(忉利天主釋提桓因) ! 是說相似般若波羅蜜。憍尸迦 ! 不壞色故觀色無常,不壞受想行識故觀識無常。不作如是觀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羅蜜。(註2)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行相似般若波羅蜜。
行相似般若波羅蜜,不能不壞色(法)故觀色無常,不能不壞受、想、行、識(法)故觀受想行識無常,不見無常故苦,不見苦故非我,不見非我故空。故而,不能愛盡離欲滅盡涅槃。(註3)
如是,行相似般若波羅蜜,照見五陰皆空,不能愛盡離欲滅盡涅槃,真能度一切苦厄 ?
不可能
!
註解
註1 :
見雜阿含經第494經。
註2 :
見小品般若波羅經佐助品第六。
註3 :
此五盛陰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見增一阿含經卷30六重品第37之2第5經。從信師父註解 : 觀色受想行識無常(,)是為了證入空、非我。非我是證入涅槃的中介,以非我為中介證入法住法空。故說四法本無常苦、空、非我。錄自「五陰」雜阿含第一經至第八十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309頁倒數第二行以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10)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10)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10)
佛告尊者阿難 :
色是生滅法,受、想、行、識是生滅法。
知色是生滅法,是名知色。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是名知識。(註1)
觀自在菩薩應知色、受、想、行、識是生滅法,怎能說色、受、想、行、識不異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又,佛世尊告諸比丘 : 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註2)
觀自在菩薩應知色、受、想、行、識是壞法,怎能說色、受、想、行、識不異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觀自在菩薩確知色、受、想、行、識是壞法。
而且,菩薩更知道涅槃是不壞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因此,菩薩先將無常、苦、變易、生滅、衰壞之色、受、想、行、識滅盡,滅盡即涅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見證四法本末 : 諸行無常、苦、非我,滅盡即涅槃。
哦 ?
菩薩勿庸愛盡、離欲,即滅盡五陰身及世間,究竟涅槃 ?
又,菩薩如何成辦諸事 ?
註解
註1 :
見雜阿含經第49經。
註2 :
見雜阿含經第51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9)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9)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9)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陰皆空,不於諸世間無所取、無所著或不厭於色、受、想、行、識,不見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惟,照見五陰之空相。
謂 :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謂 :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色、受、想、行、識五陰諸法之空相是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之相是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
色不異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異色。
色即是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色。
受、想、行、識,不異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異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即是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受、想、行、識。
如是,色中有空,空中有色,受、想、行、識中有空,空中有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中有空,空中有色、受、想、行、識。五陰中有空,空中有五陰。
佛世尊告諸比丘 :
若色是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
若受是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
若想是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
若行是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若識是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註1)
觀自在菩薩應知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變易法,怎能說色、受、想、行、識,不異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即是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註解
註1 :
見雜阿含經第41經、第42經、第58經、第59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8)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8)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8)
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此五盛陰皆空皆寂,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
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陰皆空。
如是,如來多聞聖弟子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
若見空,見無我、無我所,現前愛欲永斷、離欲、滅盡、涅槃。則正盡苦究竟苦邊,度一切苦厄。
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始自致涅槃。
如來多聞聖弟子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註1)
如來多聞聖弟子正觀於色,正觀已,於色生厭,離欲不樂,解脫。受想行識生厭,離欲不樂,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註2)
為什麼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 為什麼於色受想行識生厭 ?
因為,愛盡離欲。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愛盡離欲,愛滅取滅,無欲取、見取、戒取、我取,於諸世間都無所取。如是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度一切苦厄。
因為愛盡離欲,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如是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乃至純大苦聚滅,度一切苦厄。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陰皆空,不見”愛盡、離欲、滅盡”,如何度一切苦厄 ?
註解
註1 :
見雜阿含經第33經、第34經、第76經、第84經、第85經。
註2 :
見雜阿含經第30經、第75經、第86經、第684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7)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7)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7)
所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云云……此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非觀世音菩薩。
因此,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陰皆空,非當然度一切苦厄。
為什麼
?
一切諸行皆空皆寂,不可得(註1),愛盡、離欲、滅盡、涅槃。亦即,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始得見證一切諸行皆空皆寂,度一切苦厄。
一切行、一切法即五陰之謂。(註2)
一切諸行亦即五陰。一切行苦亦即五陰苦。
一切諸行皆空皆寂,即五陰皆空皆寂,亦即五陰皆空,正盡苦,究竟苦邊,度一切苦厄。
諸行無常,諸行苦,諸行無我,滅盡即涅槃,這是四法本末。
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見諦得無間等,知見因緣法、緣生法,此等諸法法住法空,如是照見五陰皆空或五陰皆空皆寂,或知見五受陰無我無我所,斷身見、戒取、疑,證須陀洹果,見證諸行無常、諸行苦、諸行無我。
若欲見證滅盡即涅槃,以正盡苦,究竟苦邊,即度一切苦厄,必須愛盡離欲滅盡五陰,涅槃,五陰不再生起,解脫,此即無明滅行滅……生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心解脫慧解脫。
故謂,一切諸行皆空皆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
若逕以為照見五陰皆空,此空即解脫、即涅槃,則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與陰相續生。(註3)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是照見五陰皆空,不度任何苦厄。
註解
註1 : 此五盛陰皆空皆寂,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見增一阿含經卷35莫畏品第41第4經。
註2 : 一切行。就是說,「色、受、想、行、識」不是個別獨立存在,「色、受、想、行、識」的呈現就是行為現象,是故「色、受、想、行、識」就是一切行。一切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一切法就是一切行的靜態名詞。易言之,一切行就是一切法。錄自「法住法空思惟」,釋從信解釋,廣善精舍出版,21頁倒數第一行至22頁第三行。
註3 : 見雜阿含經第105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6)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6)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6)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亦名觀世音菩薩。
佛駐世時,觀世音菩薩曾頂禮佛足白佛言 :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 :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世尊,我復以此「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一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佛問圓通 ?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註1)
觀世音菩薩依耳根圓通法,成就菩提,成就三十二應入諸國土身之神通與智慧,並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與「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菩薩成就如是智慧與神通,不可言無智亦無得。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陰皆空。
五陰即世間,即生死輪迴。空即出世間,即解脫、涅槃。(註2)
菩薩智慧與神通已超越世、出世間,超越生死輪迴與解脫、涅槃。
所以,菩薩勿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即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
除非,菩薩於無數恆河沙劫前所成就菩提、智慧、神通,已退轉。
故而,觀世音菩薩非觀自在菩薩。
註解
註1 : 見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又觀世音菩薩之智慧與神通,可詳閱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註2 : 觀無常就是順趣涅槃,因為無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就是順流注涅槃,非我故空,”空就是涅槃的異名”。錄自「六入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108頁倒數第二行以下。「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是「解脫」的異名,是「空」的異名。錄自「法住法空思惟」,釋從信解釋,廣善精舍出版,22頁第四行以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5)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5)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5)
佛告比丘 : 從螢火光至佛光明,合集爾所光明,不如苦諦光明,集諦、滅諦、道諦光明。是故,諸比丘,欲求光明者,當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光明。(註1)
四聖諦是慧根。(註2)
四聖諦是慧力。(註3)
四聖諦如實知增上慧。(註4)
佛公告眾比丘。
佛初轉法輪,三轉十二行四聖諦,即告五比丘 : 此苦聖諦……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註5)
如是,苦聖諦智,到彼岸的智慧(Prajna pramita),令度生死苦海者,生法眼淨、得無間等智,得須陀洹果、得斯陀含、得阿那含果,生究竟智、得宿命智明、生死智明、漏盡智明,得阿羅漢果,乃至成無上正等正覺。
又,聖弟子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四雙八士,成就戒具足(身)、定具足(身)、慧具足(身)、解脫具足(身)、解脫知見具足(身),成就五分法身,世之無上福田,當念僧念如來聖眾。(註6)
有謂
: 觀自在菩薩(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Prajna pramita)”時(註7)
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Profound Prajna pramita)”時(註8),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竟然無智亦無得。
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此終結無常、苦之智慧與成就,亦是空 ?
以無所得故。
是嗎
?
註解
註1 : 見長阿含經卷20世記經忉利天品。
註2 : 見雜阿含經第646經、第647經、第655經。
註3 : 見雜阿含經第666經、第698經。
註4 : 見雜阿含經第817經、第832經。
註5 : 見雜阿含經第379經、增一阿含經卷14高幢品第24之1第5經。
註6 : 見雜阿含經第550經、增一阿含經卷2廣演品第3第3經、增一阿含經卷12三寶品第21第4經、增一阿含經卷29六重品第37之1第3經、增一阿含經卷29六重品第37之1第5經、雜阿含經第921經、雜阿含經第931經。
註7 :
舍利弗白佛言 : 世尊 ! 般若波羅蜜具足三轉十二相法輪。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泥犂品第八。
註8 :
須菩提曰 : 世尊 ! 菩薩能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則不墮二地----若聲聞地辟支佛地。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如品第十五。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4)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4)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4)
佛又告諸比丘 : 「……謂人既出,得信善法,…………彼於後時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聞、智慧,堅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謂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度,度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謂住岸。梵志,猶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度,度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謂住岸人。我說(佛說)彼人亦復如是。……..住岸人……是謂第七水喻人,世間諦如有也。」(註1) 「彼何等人已至彼岸 ? 或有人信根精進而懷慙愧,盡有漏成無漏,於現法中而自娛樂 :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於此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謂此人已度彼岸者也。」(註2)
佛對著眾比丘,又說道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註3)
阿羅漢苦聖諦智又復知,如實知苦、集、滅、道,於四聖諦無間等。照見五陰皆空,見證四法本末 : 諸行無常
; 諸行苦 ; 諸行無我
; 滅盡即涅槃。入無餘涅槃界,究竟苦邊。
苦聖諦智知見緣生五盛陰苦(苦諦)之因緣法、緣生法係此有故彼有,然法住法界、法住法空,如是照見五陰皆空,五盛陰或五受陰(五盛陰苦或五受陰苦)無我無我所,斷諸苦本乃至究竟苦邊。
故知,苦聖諦智即是到彼岸的智慧(Prajna pramita)。
註解
註1 : 見中阿含經第4經。比較增一阿含經卷33等法品第39第3經。
註2 : 見增一阿含經卷7火滅品第16第2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3)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3)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3)
佛又告諸比丘 : 「……謂人既出,得信善法,………彼於後時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聞、智慧,堅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五下分結盡,謂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五下分結盡已,生於彼間,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是謂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度,度已至彼岸,猶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度,度已至彼岸。我說(佛說)彼人亦復如是。是謂第六水喻人,世間諦如有也。」(註1)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 ? 或有人信根精進,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來此世。是謂此人欲至彼岸者也。」(註2)
佛對著眾比丘,又說道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註3)
成就阿那含果在於四聖諦無間等,如是苦聖諦智當復知,照見五陰皆空,見證 : 諸行無常 ; 諸行苦 ; 諸行無我。入有餘涅槃界,於彼究竟苦邊。
差摩比丘自承 : 「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者。(我)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註4)
差摩比丘知見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見證 : 諸行無常 ; 諸行苦 ; 諸行無我。然我慢未除,無能見證滅盡即涅槃。
佛告諸比丘 : 「比丘,行當如是 : 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如是行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 ? 譬如燒麩,纔然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註5)
這是阿那含聖人之所以,未能現法見證滅盡即涅槃------少慢未盡。
註解
註1 :
見中阿含經第4經。
註2 : 見增一阿含經卷33等法品第39第3經。
註3 :
見雜阿含經第393經。
註4 : 見雜阿含經第103經。
註5 :
見中阿含經第6經。另見,中阿含經第217經,雜阿含經第866經、第864經、第865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從四阿含見佛法僧眾------
詳閱四部阿含經,思惟佛、法、僧眾(九十八)之43(2)
壹.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98)之43(2)
諸佛常法-----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
當轉法輪之十八之43(2)
苦聖諦智當復知 :
佛又告諸比丘 :「……謂人既出,得信善法,………彼於後時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聞、智慧,堅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三結使盡,謂身見、戒取、疑三結已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便得苦際。是謂有人出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度,猶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度。我說(佛說)彼人亦復如是。是謂第五水喻人,世間諦如有也。」(註1)
「彼何等人欲度水者 ? 於是或有人信根精進,恒懷慙愧,斷三結使,婬怒癡薄,來至此世而斷苦際。是謂此人欲度水者也。」(註2)
佛對著眾比丘,又說道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註3)
得斯陀含果亦在於知四聖諦,知四聖諦在於無間等,亦即,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見諦無間等,知實知、如實見「五盛(受)陰苦,無我、無我所」。
如是苦聖諦智當復知,照見五陰皆空,見證 : 諸行無常 ; 諸行苦 ; 諸行無我。更進一步正向滅盡即涅槃之見證。
須陀洹聖人與斯陀含聖人已出生死大苦海,乘八正道大木栰,篤定航向彼岸。
註解
註1 :
見中阿含經第4經。
註2 : 見增一阿含經卷33等法品第39第3經。
註3 :
見雜阿含經第393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