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恭錄 從信師父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之註解,以益於四聖諦無間等。(五)
從信師父註解 :
印順法師卻以為「法住法空」是「法住法定」所誤植,提倡空後不空,使後來學者只追求常恆不滅法,確認不說第一義諦的「空相應隨順法」為不了義教。佛法在中國流通二千多年,都沒有學者發現所學的只是附佛外道法,不是釋迦牟尼所宣說三世諸佛無四無五的佛法。(註1)
法住法界即法住法空,如何得知 ?
從信師父註解 : 聽聞佛法,如實知緣生法生老病死的法住現象是法住法空,可以解脫生老病苦,就是見諦得無間等智。(註2)
從信師父註解 : 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證知法住法界,色受想行識的生命及生存世間,非我非我所,眾生就是固執有我有我所,命終時才有化生的意生身去追逐名色,而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法住法空,如實知苦聖諦智得無間等。(註3)
從信師父註解 : 如實知「苦聖諦」就證得「苦聖諦智」。苦聖諦智就是如實知諸法「法住法空」,所以如實知,由於諸法「法住法空」才能隨順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識追逐名色,成立了「名色」而有後續的生命及其生存的世間,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聚集。(註4)98
如實知苦聖諦證得苦聖諦智,見諦得無間等,得知法住法界而法住法空。
「無常、苦、空、非我」從何而來 ?
註解
註1 : 見邏輯來自透視,佛法穿牆透視邏輯學,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130第2行起至第6行止。
註2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31末第5行至末第4行止。
註3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115末第4行至最末行止。
註4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98第4行至第7行止。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恭錄 從信師父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之註解,以益於四聖諦無間等。(四)
從信師父註解 :
「此等諸法,法住法空。」
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身心生命及世間一切現象,異生異滅不間斷的更新眾生此有故彼有的行為後果,轉換生命類別,無論是天、是人、是餓鬼、是畜生、是地獄,都以為是我,其實都不是,只是承受其以前善惡行為的後果,「法住法界」,此等諸法的現象,如油燈亮著火焰,異生異滅,其更新速度至少以十億分之一秒,呈現在眼前的只是空相,瞬間成為過去,沒有人能留住現在,已被未來我所取代。「我」只是假設是我,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就是「法住法空」現象。
生命及世間異生異滅,眾生只感受到「無常、苦、變易法」,盲無目者便追求常恆不滅法,以為常恆不滅法就是第一義諦。
如玄奘於唐朝太宗時出國到印度取經,當時印度已無佛法,只有附佛外道法,取回大量附佛外道法,包括「因明」。沒有智慧發現「無常、苦、變易法」就是顯示「法住法空」,不會註解「心經」色即是空,不知色受想行識無常,無常故苦,苦即非我,非我即是空。(註1)
「不知色受想行識無常,無常故苦,苦即非我,非我即是空。」
焉知苦聖諦之真諦是五陰皆空、法住法空,無我無我所 ?
何能知解,「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註2)
心經作者是否見諦得無間等 ? 誠非所問。
唯,心經讀者若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修無間等。
欲求度一切苦厄,苦聖諦當知當解。
註解
註1 : 見邏輯來自透視,佛法穿牆透視邏輯學,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128第5行起至頁129第7行止。
註2 : 見雜阿含經第105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恭錄 從信師父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之註解,以益於四聖諦無間等。(三) 從信師父註解 :
「苦聖諦」就是說明生命及世間的形成。只要用正思惟,思惟苦聖諦的道理,就能產生法眼淨。法眼淨的法就是生命及世間諸法,眼就是看世間的眼睛,淨就是看得一清二楚。生命及世間是「此有故彼有」的現象。(註1)
從信師父註解 :
「苦聖諦智」
如實知「苦聖諦」就是證得「苦聖諦智」。苦聖諦智就是如實知諸法「法住法空」,所以如實知,由於諸法「法住法空」才能隨順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識追逐名色,成立了「名色」而有後續的生命及生存世間。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有苦聖諦智才能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學佛如果不在苦聖諦這裡證得苦聖諦智,就不如實知「名色」,後續就無法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聖諦。這是三轉十二行的二轉五行。(註2)
即雜阿含第三八二經所謂 : 於苦聖諦當知,當解。
從信師父註解 :
「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當解。」
苦聖諦的內容見雜阿含二九六經,因緣法所緣生諸法 :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詳細說明在雜阿含二九八經。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人生,就是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乃至緣生老病死。「名色」就是於苦聖諦所應知,不只要知,還應當澈底了解。
流行佛法為什麼第七識、第八識、如來藏識,有靈魂見,就是不了解「名色」。以為父母交配受孕產生具有五陰的名色,來入胎的識就是去後來先的第七識,就是靈魂,就是不解「名色」。不解「名色」就是無苦聖諦智,不知苦聖諦所呈現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諸法「法住法空」。
諸法法住法空,所以此有故彼有,隨順眾生的行為取向而緣起。緣無明行,就是眾生不知生命及世間的形成真相,盲目的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雜阿含二八四經 : 「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縛心,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就是隨順眾生的無知行為,隨順眾生的無知行為而有無知的心識,隨順眾生無知的心識入胎。這種現象不是主宰神所安排,不是自然偶發造成,是法住法空,隨順眾生無知的心識自投入胎。如果眾生知道真相,就可以不入胎,父母無論多麼努力交配都不會受孕,不會有名色,那來五陰命根 ? (註3)
註解
註1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95最末第2行至頁96第2行止。
註2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98第3行至第7行止。
註3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117第3行至頁118末第3行止。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恭錄 從信師父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之註解,以益於四聖諦無間等(二)
為什麼觀色受想行識五受陰 ?
就是觀「名色」。苦聖諦所要如實知的就是「名色」,無明識追逐名色而入胎而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然後要斷此「名色」。
如果不如實知名色,就無法如實知苦聖諦。
未得無間等就要觀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
色受想行識就是法住現象,觀色受想行識五陰無常、苦,悟入空、非我,就是觀無常、苦,悟入空、非我。法住法空列其論式如下
:
知 : 法住是無常,
喻 : 無常是苦,
喻 : 苦是非我,
喻 : 非我是空,
處 : 法住法空。
這是三組三段論式推垛而成的論式,分解為三組三段論式,會看得更清楚。113一
知 : 法住是無常,
喻 : 無常是苦,
處 : 法住是苦。
二
知 : 法住是苦,
喻 : 苦是非我,
處 : 法住是非我。
三
知 : 法住是非我,
喻 : 非我是空,
處 : 法住是法空。
法住法空,所以隨順眾生的行為緣起,此有無明故彼有無明行,此有無明行故(彼)有無明識,此有無明識故(彼)有無明名色,乃至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此無明滅故彼無明行滅,此無明行滅故彼無明識滅,此無明識滅故彼無明名色滅,乃至生滅故彼老病死滅。所以如實知諸法法住法空,而如實知苦聖諦,才進一步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聖諦。
觀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證知法住法界,色受想行識的生命及生存世間,非我非我所,眾生就是固執有我有我所,命終時才有化生的意生身去追逐名色,而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證知因緣法緣生法諸法法住法空,如實知苦聖諦智,就得無間等。(註1)
於四聖諦無間等,如實知諸法法住法空,即如實知三世諸佛成佛的關鍵知見……法住法空。(註2)
法住法空即五陰皆空,諸法無我無我所,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關鍵知見(註3),更是學佛的聖法印(註4) 。
註解
註1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112末第5行至頁115最末行止。
註2 : 見六入處,雜阿含第一八八經至第二五五經、雜阿含第一八八經至第二五五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560第1行。
註3 : 五陰皆空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關鍵知見,叫做「法住法空」。見五陰續,雜阿含第一0三經至第一八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3末第3行。
註4 : 五陰皆空是學佛的聖法印。見五陰續,雜阿含第一0三經至第一八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408第1行。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恭錄 從信師父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之註解,以益於四聖諦無間等。(一)
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從信師父註解如下 : 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就是於四聖諦還未知未解,就是還未見諦,當勤方便,修無間等。
知「無間等」就是知苦聖諦的先決條件。於苦聖諦見諦得「無間等」,修無間等才後續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那麼未得無間等的人如何修無間等 ?
雜阿含二五九經 :
舍利弗言 : 「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 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證。」(註1)
從信師父註解 : 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就是為離欲。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就是證諸法「法住法空」。離欲禪思就是正思惟,正思惟五陰無常、苦、空、非我,就證得「法住法空」。得須陀洹果證就得無間等。就是見諦得無間等。(註2)
得須陀洹證即於苦聖諦見諦得「無間等」。
註解
註1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159末第7行至最末行止,頁160末第5行至末第3行止。
註2 : 見四聖諦,三世諸佛成佛之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112第5行至第8行止。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無間等觀(一一0)
學無間等(四十二)
從信師父註解 :
般若波羅蜜多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在阿含經最常見的是「無間等」,無間等也就是「法住法空」的智慧。
無間等就是在聽聞苦、集、滅、道時見諦(悟道時)而獲得(如雜阿含九三經) ;或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時斷身見、戒取、疑時而獲得。(註1)
般若波羅蜜多即無間等智慧。見諦得無間等即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斷身見、戒取、疑,斷諸苦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生。如是,其所斷之苦如大池水,餘苦如毛髮指端所滴之水。能不謂度一切苦厄 ?
又,從信師父註解 :
一旦得無間等就是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就進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旅程。如何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呢 ?雜阿含三九三經說 : 未見諦未得須陀洹果當修無間等,未得斯陀含果當修無間等,未得阿那含果當修無間等,未得阿羅漢果當修無間等,已證阿羅漢果當修無間等。也就是說學佛人士,無論有無成就都要持續修無間等。(註2)
持續修無間等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註3)
如是,持續修無間等當可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念心經者,不忘修無間等。
註解
註1 : 見五陰續,雜阿含第一0三經至第一八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412第2行至最末行止。
註2 : 見五陰續,雜阿含第一0三經至第一八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413末第7行至頁414第3行止。
註3 : 見五陰續,雜阿含第一0三經至第一八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414末第3行。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無間等觀(一0九)
學無間等(四十一)
從信師父解析如下 :
釋迦牟尼佛以徒步登天的神通來往諸天,說明世間沒有創造神,也不是自然生,而是空相應隨順緣起,有欲貪心的眾生其智慧不出欲界的人、餓鬼、畜生、地獄的水準,只有倒見、觀察見、動搖見、污垢見、結見。如果離欲而生明,便能「厭、離欲、滅盡、解脫」。空相應隨順緣起,就是隨順欲貪心或離欲心的行為緣起。(註1)
從信師父故說 : 人類的智慧受制於欲貪,無法超越欲界文明。正確的生命及世間形成是 : 「空相應隨順緣起法」。
由於人類不知「空相應隨順緣起法」,所以不知「智」的定義,無法發揮智慧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解除生老病死苦。(註2)
無明離欲而生明。
從信師父註解 : 五陰皆空,所以「我及世間」可以改變。我們看不到「我及世間」的真相,是欲心遮蔽我們的心志,離欲便可漸漸看清楚。
而離欲的關鍵是破除我見。
破除我見的第一要務,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確認五陰皆空。(註3)
從信師父註解 :
五陰皆空是學佛的聖法印。
為什麼五陰皆空 ? 因為「法住法空」。空不是獨立存在,不是現象消失才見空。 阿含經經常出現 :「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就是「法住法空」的註解。(註4)
五陰無常、苦、空、非我,五陰皆空,見諦得無間等,以此聖法印,修厭、離欲、滅盡、解脫。
如是,無明,離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記說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註5)
註解
註1 : 見邏輯來自透視,佛法穿牆透視邏輯學,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43末第4行起至頁44第1行止。
註2 : 見空相應隨順緣起法,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5末第4行至最末行止。
註3 : 見五陰續,雜阿含第一0三經至第一八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407第7行至第10行止。
註4 : 見五陰續,雜阿含第一0三經至第一八七經,釋從信註解,廣善精舍出版,頁408第1行至第4行止。
註5 : 見雜阿含第203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