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火車勾甘蔗(結論III) 黃金時代的結束(二)

孔子很少談功名「利」祿,只談「天命」與「仁道」。故謂:「子罕言利,與命,與仁。"The Subjects of which the Master seldom spoke were -profitableness, and also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nd perfect virtue.(The Master seldom mentioned about "profit", but talked about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nd perfect virtue. Alexpan's view)James Legge, Confucian Analects, op cit., p.216"」(論語‧子罕)

孟子避談功「利」,只談「仁義」。故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Why must your Majesty use that word profit? What I am provided with, are counsels to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nd there are my only topics. James Legge, The Works of Mencius, op cit., p.126"」(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孟子不把「利」當作談論主題。因此,「權利」(Rights)、權力(Power)乃至其相對的義務(Obligation)、責任(Duty)就不在談論範圍。

孔孟的仁德思想,源自堯舜的「唯天為大"It is only Heaven that is grand." 」的自然神論,俱理性的一神論(Mono-Theism)特色。

基督教舊約聖經亦顯現唯一神論。而此聖經出自希伯萊人手筆,希伯萊文並無「權
利」一詞。現代猶太人所稱權利(a right; Z’Khut)原意指純潔(purity)、德性(virtue)、無邪(innocence),用於接受恩惠(benefit),不含權利的意涵。(See, 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p.315)孟子所稱「天爵」(孟子‧告子上)亦有此意旨。

孔、孟不談權利,並非特例。

孔子嘆聖王不出。謂:「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孟子論及五百年必有聖人出(參考孟子‧盡心下)猶太教(Judaism)期待救世主(Messiah)。聖王、聖人與救世主,不立於上天或上帝的地位,亦代表上天或上帝的權威。其本身內涵德性與恩典。受者不可能對其作「權力」想,唯作「權力」來源想。

因此,孔子、孟子或猶太人不會研擬一套限制聖人、聖王或救世主權力的辦法。更遑論建立一節制和督促其權力行使的辦法。

烈日當空,即使不請出后羿大神,將太陽一分為二、為三、為四……。但古人會撑起傘、
樹蔭下乘涼。現代人就進屋內,開電風扇、開冷氣。

太陽的德性與功能不下於聖人、聖王、救世主,所以,黃金時代不操之於聖王和救世主,而操之於凡夫俗子。

孔子欲恢復周朝國協"The Commonwealth "式的封建體制,要求統治階級遵守禮制,修養德性,完全正確。因為現代人嚴求公眾人物的品德涵養,幾近吹毛求疵。而且,統治階級的德性,一直是西方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的要素。

孔子、孟子站在被統治者"The Ruled"的立場,不主張自己和被統治者"The Ruled"的權利?為什麼孔子、孟子不踢出「臨門一腳」,尤其,孔子、孟子正處於「空前絶後」的黃金時代──言論、講學等自由。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2.0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