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自由與擔當 Part Three III , (III) , 四 , 點一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r , Hawaii.)炸毀美國15艘軍艦、180架軍機,並造成3,435人傷亡。

翌日,美國對日宣戰。三天後,德、義對美宣戰,隔日,美國對德、義宣戰,全力投入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Second World War)。

大戰期間,美國大量生產軍用、民生物資,充分提供本身及盟國(Allies)作戰需要。估計,美國約有1,500萬男、女穿上制服(Uniform),加入戰爭行列。另數百萬人計參與軍事工廠生產行列。

一九四四年初,美國軍事工業生產量超過所有軸心國(Axis)總生產額兩倍。從一九三九年大戰爆發到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美國工業生產力提昇兩倍。而且,截至終戰,美國已生產6,500艘各式軍艦、296,400架各式軍機及86,300台坦克車,其質與性能,超越世界各國。

美國傾國全力,為自由而戰,以維護道德秩序,就是同盟國戰敗軸心國最主要力量。

一九四五年五月,德軍全部投降,歐戰結束,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大戰正式結束。

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羅斯福總統逝世,未及親眼目睹:(一)德、義、日軸心國武力征服世界計劃(schemes of world domination),徹底瓦解。(二)聯合國的成立,作為戰後「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保障人類基本自由、價值與尊嚴」的永久性國際組織,維護道德秩序,健全國際社會,以因應「國外輸出武裝革命計劃」(Schemes of foreign revolution)。

繼英美大西洋憲章,英美中蘇法等二十六國結盟(Allied),並發表「聯合國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 January 1 , 1942),揭示戰爭宗旨,共同對抗軸心國侵略。而美國為促使此戰時結盟,成為戰後永久性國際組織,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其國務卿霍爾(Cordell Hull)藉一九四三年莫斯科各國外長會議場合,宣揚此旨,獲得四主要國家的承諾。爾後,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集四國外交專家,於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一日至十月七日,在敦巴頓橡樹園(Dumbarton Oaks , Washington , D.C.),研擬憲章等,並做成建議書(Proposals),交由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UNCIO)決議,該會議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舊金山舉行,共50國參加。

會議除依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之協議修正兩事項外,其餘皆依原建議書通過。因此,聯合國正式成立,原始會員共51國。

該兩修正事項為:
(一)蘇聯(USSR)在聯合國會員大會擁有四席。
(二)蘇聯在安理會擁有一常務理事席位,享有否決權(Veto powers)。
由於安理會常務理事國皆享有否決權的設置,而非依2/3多數決。因此,其功能顯然降低,殘留「強權即公理」去不掉的尾巴。但是,無論如何,聯合國還是捨暴力就說服力的平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